新聞發佈
非凡新聞《新聞專題》 華晶科|迎電動車時代!汽車開發時程「7年變1年半」
2021-04-06
非凡新聞《新聞專題 》 華晶科|迎電動車時代!汽車開發時程「7年變1年半」
(記者林思妤、連詩修、顏連凱、蘇韋銘/台北報導 2021/4/6)前往YouTube觀看
電動車時代來臨,接下來就要邁入自駕車的考驗!車子的偵測系統當中,得要有能耐高溫的玻璃鏡頭,才能對抗多變的行車環境,讓台灣的鏡頭廠多了發揮了空間。華晶科在車用鏡頭布局超過10年,董事長夏汝文坦言,汽車的生態正快速改變,光是開發時程就從過去傳統汽車的7年縮短為1年半,汽車消費電子化所帶來的機會,成為下一顆科技廠商追逐的北極星。華晶科董事長夏汝文:「未來的車子就是一個裝了四個輪子的手機,其實以後將來車子 ,就是一個智慧車,以前叫智慧手機,現在叫做智慧車,基本的原理是類似的。」
身穿深藍色西裝外套,搭配黑色T恤與牛仔褲,彷彿新創公司董事長的年輕打扮,華晶集團創辦人夏汝文在鏡頭領域深耕將近40年,仍然堅持用活力面對挑戰,因為科技產業正處於革命性的轉變,「自駕車」!
華晶科董事長夏汝文:「這個東西對人對車的安全性非常重要,它對著我,它對著我 黑黑的,從頭到尾就是黑的,但是它可以知道你有沒有打瞌睡,打瞌睡馬上就警告你,蹦!蹦!蹦!給你把車子剎車剎一剎,讓你醒一醒這樣子,這個小東西這個是現在,大概很快就每一輛車都會有。」
自駕車,安全性第一,因為當車速越快,自動駕駛的危險性就會越高,對內偵測駕駛行為的鏡頭已經開始慢慢普及,至於對外感測,過去採用戰鬥機的光達來輔助,但卻面臨考驗。
中華經濟研究院戴志言:「光達好處就是說,因為它的掃描面積夠準確,掃描面積掃描的範圍夠大,所以它可以拿來做準確的,一個相對定位之用,缺點就是說它太貴,那以前有個笑話就是說,兩個光達其實就跟那個測試車一樣貴,所以如何去做成本控制跟降低,一直是光達廠商這邊的問題。」
一顆光達要價一兩萬美金,幾乎是台幣30萬到60萬的金額,不符合量產的成本考量,儘管有零組件廠開發出800美金的光達,但是掃描範圍卻只有180度,這時候鏡頭廠,機會來了!
非凡記者林思妤:「未來車子所使用的鏡頭,不管是從前方來觀察駕駛,或者是要觀察周遭的狀況,一台自駕車裡頭的車用鏡頭,可能從10顆甚至到15顆,甚至車用市場的規模,有機會從2020年的70億美元,一直到2025年會達到150億美元。」
自駕車的四周布滿鏡頭,捕捉360度環景資訊,搭配相較便宜的光達設備,兩套系統相輔相成。
中華經濟研究院戴志言:「但是後面的難度會變成是在說,我怎麼樣把這些訊號的來源,不同來源的這些訊號做整合,整合上面之後,如何很快速地跟上,我在駕車的這個時間,和駕駛人的反應,車用鏡頭這個部分的話,它的解決方案背後,需要搭配一個演算的晶片,所以看如果是以晶片為主的解決方案,重點都會擺在晶片的設計,還有軟體的辨識上面。」
中華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戴志言分析,人的大腦很奇妙,雙眼獲得不同的資訊,卻能夠透過大腦,融合成一個圖像,這對光達、鏡頭等感測器來說,就必須要晶片來輔助整合資訊,也難怪華晶科董事長夏汝文比喻這樣的考驗,就像鏡頭必須從單純拍拍畫面捕捉外在美,轉變成博學多聞的內在美,鏡頭被賦予的功能更多,得要學會判斷距離和速度。
華晶科董事長夏汝文:「你送到CPU算還來不及,最好是在你的鏡頭裡面,就把它算好了,所以我們這個(鏡頭)裡面,這個速度馬上算出來,那個距離馬上算出來,它馬上送出一個東西,告訴他說剎車,它不是叫你去算,它說我已經算好了,你趕快踩剎車,砰 一剎!它自己去把你剎掉了。」
變聰明的鏡頭,縮短時間延遲,這背後需要軟硬體更加緊密的搭配,促使零組件的生態大大改變,台灣電子零件在世界地位可以說是數一數二,過去科技廠只要做好自己份內工作,就有源源不絕的訂單,但到了自駕車時代,策略聯盟才是王道。
華晶科董事長夏汝文:「高通現在車用的生意很好,就是在於說他的5G傳送是他的,然後他自己有CPU,兩個加在一起他運算比較快不會出問題,所以在軟體結合方面,就是這幾家大咖的公司,當然就佔了一些優勢,我們所要做的事情,就是把我們資訊,把我們的資訊運算出來,前方有車、有狗、有人,資訊很快轉給他,就這樣。」
科技廠不再、也不能單打獨鬥,所有「有輪子的載具」都得要長眼又長腦,華晶科過去從消費型的數位相機、智慧手機,一直轉變到投入自駕車、社區無人搬運車還有自動倉儲運送車,這波電動車的浪潮,帶來了機會也帶來了全新挑戰。